当前位置:

二连浩特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与服务取得新突破

      二连市作为国家对蒙开放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国家对外开放的形象。2011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二连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区率先推开。2013年12月,二连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开始在精简管理层级、提升治理服务水平上先行先试,旨在为全国中小城市社会治理方面提供示范。
    (一)精简管理层级,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扁平化”。一步到位撤销了原有的三个街道办事处,将“市、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转变为“市直管社区”二级管理体制。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居住现状,将原有14个社区合并、调整为8个社区,调整后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平均面积由原来的253平方米增加到1567平方米。新社区创新组织模式,实行“一个核心三个体系”架构,即在各社区设立一个党工委,设置一个正科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设立一个居委会,新建若干社会服务组织,形成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依托、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组织架构。实现了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责任权利有机统一的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构建起“党的领导、居民自治、公众参与、社会协同、强化服务”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
    (二)精分服务区域,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网格化”。根据全市人口居住、地域面积、管理服务半径等实际,将市区27平方公里内按照每个网格员负责200—300户的标准划分为129个网格,配设了1-2名网格员。由网格员负责所辖网格的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全面掌握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种基础要素,将社区服务、民生保障、综治维稳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融入网格中,实现“六清”,即区域设施清、社会组织清、服务资源清、管理项目清、人员类别清、隐患矛盾清,形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了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根据居民需求,整合全市26个各类信息资源,专门开发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依托网格员采集的综合信息数据,构建起包括人口基础数据、社区服务内容、档案管理及社区便民服务网站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的信息化格局。信息平台分为市、社区两级,每级平台都包含社区信息管理系统CIS内网、社区政务服务外网和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外网。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技术为手段,以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便民服务、社区商务等功能融为一体,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信息化,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为社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实现了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出台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培育引进社会组织18个,逐步将过去社区管理服务由政府独力承担向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转变,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社会化。在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引导社会组织承担扶弱助困、邻里守望、文化教育、权益保护、矛盾调解、社会养老、环境保护等多个服务项目,逐步形成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化管理新格局。
    (五)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的“均等化”。制定了《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实行积分制管理,对流动人口享有文化教育、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和申请落户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同时,采取“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办法,实行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做到情况准确掌握、服务管理到位,维护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让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受益,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流动人口对居住地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参与度不断提升。
    (六)推行联合党工委制,实现了社区党建的“区域化”。认真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推荐和竞岗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配齐配强了社区党工委、社会服务管理中心领导班子,各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正科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兼任社区党工委副书记(副科级),通过民主选举的8个居委会主任在任期内兼任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并享受副科级待遇。通过“两推一选”方式,将26名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品行端正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真正把支部建在“格”上。将社区内有影响力、有责任心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推选担(兼)任党工委委员,联合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组建形成联合党工委,形成了“大党建”工作格局。